【论文研究】从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于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思考
来源: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4/4/15 11:42:09 浏览次数:3096
摘 要:社工被称为“社会工程师”,是建设“五个社会”,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伴随着“社工热”的浪潮,社工专业人才流失却如顽疾一样制约着社工行业的发展。如何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留住社工专业人才,积极发挥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社工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将以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为例,深入分析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从中积极探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措施,以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建设。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建设;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现状
社会工作因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及有效的专业工作方法,在建设“五个社会”,推进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期末,全省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的目标。目前东莞常住人口为800多万,根据这个规划,五年后,东莞的社工人数将远超4000人。①然而,据《2011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东莞共有一线社工600人,其中岗位社工583人、项目社工17人。②显然,东莞社工在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口。此外,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也令人担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离职率高达19.79%。③其中,尤其是具有两三年服务经验的社工人才流比例更高。这给社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困扰。社会工作是致力于个人、家庭、群体乃至社区发生改变的工作,这种改变的发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长期扎根社区,深入了解所服务社区的民俗风情,掌握所服务群体的资料,与服务群体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社工频繁的流动势必会减低社工服务的成效,减缓社工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留住社工专业人才,推进社工行业发展,进而发挥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社工职业定位不明确,工作开展缺乏独立性
目前东莞社工服务发展的主要由政府主导,以政府购买社工岗位为主,具体而言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是指在政府依据服务对象或者是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社工岗位数量,按照社工薪酬指导价标准,向社工机构购买社工岗位,社工机构招聘专业社工派遣至用人单位提供服务。④这种自上而下岗位购买的服务模式在社工行业起步的初期,无疑可以为社工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与保障,推进社工行业稳步发展。然而,这一岗位购买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其弊病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在岗位购买关系中的各方主体(包括政府、用人单位、社工机构、社工),对社工的定位不一,彼此间的权责不明确。基层政府、用人单位由于缺乏对社工专业角色及功能的正确认识,导致派驻到政府部门的社工不可避免被行政化,在日常工作中承担大量政府行政体制内的工作,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完全模糊社工与政府公务人员的界限,让社工完全帮助其完成行政工作,社工专业服务无法开展。而社工机构虽然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非组织,但由于目前大多数的机构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生存,其运作受到政府在招标、评估场地设施供给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购买的契约关系不可避免转变为上下级的关系,运作过程缺乏独立性,难于扭转用人单位对社工行政化的局面。但是从社工机构自身的管理出发,其对社工又有一定的考核指标。于是社工处于用人单位行政工作与社工机构服务指标的“两难”中。此外,就社工自身而言,每一个社工都是怀着对社工的专业理想,投入到社工行业中,然而大量行政化的局面使得其无法独立开展专业的服务,社工专业价值理想无从实现,难于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对社工行业的产生倦怠,继而退出社工行业。
2、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目前东莞社工的职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朝机构行政管理层方向晋升,一是往专业督导方向晋升。然而,这两个方向的发展都受制于机构的规模,无论是机构行政领导岗位设置还是专业督导岗位设置都是依据一定的社工比例产生的。而目前大多数社工机构的发展规模依赖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但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资源有限,岗位购买的规模逐渐减小,而项目购买的趋势虽有所增长,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很多的公益创投项目在运营一年后因为政府没有续资,而社会组织自身又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而不得不停止项目的运营。也有一些项目,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是由市、镇、社区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其中,市级财政承担的资金比例逐年减低,镇、社区两级财政承担的资金比例逐年增加,而目前很多的基层社区领导其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持不认可的态度,三年之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将如何发展?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是未知数。政府购买服务的不确定性及不连贯性,社工组织自身“造血”能力的缺乏,社工职业晋升的空间较小,导致社工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深感疑虑。此外,当前社工的晋升发展机制容易受到“天花板”效应影响,一般做到机构副总干事、总干事就“到顶”了。在社工人才的引进机制中,缺乏稳定有效的前途保障,从而导致社工频繁流失。⑤
3、社工薪酬福利较低,激励机制不完善
《东莞市2011年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指导价位表》对社工薪酬福利作了保障性规定:公益性社会组织原则上直接用于支付社会工作者薪酬福利和社会工作业务的经费不得低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支付总额的80%。自2011年起,东莞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服务经费标准统一由原先的6万元/人·年提高至7.2万元/人·年。据此,一线持证社工的基本工资收入可达4140元,扣除各项税费后,实际收入约在3950元左右。另外,薪酬调整还引入社工“绩效工资”机制。市社工办将发放绩效工资的权力下放给各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以从社会工作者平均薪酬总额中提取1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⑦绩效工资发放的办法由各个公益性社会组织自己决定,可以根据社工绩效考核结果分档次按照季度或者半年发放。因此社工每月还可获得200-500元不等的绩效工资收入,这样,基本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每个社工每月至少拿到4200元左右的工资。此薪酬水平起点较高,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此薪酬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 一次薪酬调整后,完全不知下次什么时候会调整,只是确定社工每年逐步增加50元的年资补贴。这样,如果社工在职位上没有晋升,其工作了几年后依然拿着和刚入职时相差无几的工资待遇,工资完全跟不上日益上涨的房租和物价,从而导致拥有几年经验的外地户籍社工专业人才频频流失。此外,虽说在社工薪酬中引入“绩效工资”然而由于社工服务的特殊性,很难对社工服务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估,一些社工机构把服务指标的完成数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衡量标准,对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如何考核甚少,这种状况下也挫伤了社工的积极性,导致社工专业人才流失。
4、 社会认同度较低、社工的社会地位偏低
东莞政府于2009年引入专业社工服务,社工服务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发展逐渐为社会所了解和接受,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各界对社工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误区。如一些基层社区领导经常把社工当成是“政府雇员”或者“杂役”,让社工负责一些琐碎繁杂的行政工作。有的社区居民一开始把社工误以为是“传销”、“骗子”,社工家访时常常遭遇到“闭门羹”的现象;也有的社区居民把社会工作视同居委大妈的工作,平时就是搞搞活动,娱乐大众,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这种种对社工认知上的偏差,一方面导致社工专业服务难于开展,服务难于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也导致社工自身对专业产生质疑,逐渐丧失对专业认同,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意义所在,从而选择离开此行业。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
1、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购买社工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购买社工服务的范围及数量,为社会工作者创造更多的职业晋升的空间。目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促进社工行业发展的主要的方式,然而,目前社工岗位相对缺乏,政府对岗位服务、项目服务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和不连贯性,职业晋升空间较小,导致社工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心存疑虑,成为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增强对社工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购买社工服务的范围及数量,为社会工作者创造更多的职业晋升的空间。
2、重新厘清、明确政府与社工机构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持社工机构的独立性,使社工服务“去行政化”。目前在政府购买岗位社工服务体系中,政府对社工机构、社工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社工被“行政化”现象严重,社工因无法开展专业服务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必须明确社工机构、社工的服务职能,使社工服务独立与政府,避免行政僵化,使社工服务逐步走向真正的职业化。
3、转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逐步实现由“岗位购买“向”项目购买”的转变。目前“岗位购买”服务模式的弊端逐步凸显,在岗位服务模式中,社工不可避免承担大量的用人单位体制内的行政工作,无法开展社工专业服务,导致其产生倦怠感,继而退出社工行业。因此,政府必须逐步实现由“岗位购买”向“项目购买”的转变,推行社工服务“项目化”,逐渐淡化对社工运行的行政干预,使社工专业服务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社工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二) 加强社工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社工机构的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以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主,其规模的发展严重受制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数量,社工职业晋升的空间较小,严重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因此社工机构必须不断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拓宽社工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开拓更多的服务岗位,为社工职业晋升创造有力的条件。具体而言,一方面可通过主动争取社会资源,尝试争取社会资金、慈善人士、NGO组织资金的支援,使得机构资金来源多样化,减少对政府拨款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可通过不断创新社工服务模式,树立社工服务品牌,逐步实现自我主导发展方向,如社工机构依据自身的组织使命,资源优势等确定主攻的服务领域,形成服务品牌,并把品牌服务推向社会,探索“使用者付费”的低偿服务模式,将低偿服务所得用于补贴资金不足的部分费用,从而减少对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依赖。
(三) 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完善社工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社工薪酬待遇较低导致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遏制社工专业人才流失,完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逐步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在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居民收入状况、物价上涨指数、消费结构等因素,制定稳定的工资增长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调动社工从事社工行业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外地社工还应采取得力政策措施解决其在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完善外地社工福利保障,提升外地社工的归属感。
(四)加大社工服务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各界对社工的认同度
目前社会普遍对社工的认知度较低,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加大社工服务的宣传力度,可采取群众所喜爱且易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借助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多样的媒体资源,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优秀社会工作者的典型事迹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以提升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升社工的社会地位,从而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多方努力,留住社工专业人才,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文/督导助理 刘丽芳
注释:
①东莞阳光网.《社工人才流失引起重视,东莞拟提高薪酬留人》
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201108/t20110803_1073968_2.shtml
②《东莞市社会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③东莞阳光网.《东莞社工离职率高达19.79%,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201209/t20120919_1660694.shtml
④广州日报.《“社工热”遭遇“社工荒”“朝阳行业”原盒遭遇冷落?》
http://gd.people.com.cn/BIG5/n/2012/0717/c123946-17251000.html
⑤东莞阳光网.《社工涨薪,10%薪酬作为绩效工资》
http://news.sun0769.com/dg/sh/201112/t20111222_1324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