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研究 > 经典案例 > 新闻内容

帮助迷途的孩子找回缺失的温暖

来源: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5/11/30 14:44:31  浏览次数:3338

文/郑春美

个案背景:

小林(化名),男,17周岁,籍贯四川。201410月中旬,由于没有钱上网,盗窃了一名在网吧睡觉男子的手机。当事人报案后,民警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将小林抓捕。林因盗窃罪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小林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在新疆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小林,就嘱咐小林的姐姐(父亲前妻的女儿)照顾他。姐姐甚少照顾小林,在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上,有时只煲一锅稀粥,让小林自己吃几天。半年多后父母回来得知这样的情况,就把小林送回老家由外婆抚养。自此之后,小林和父母见面机会少之又少,对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淡,而小林认为外婆的思想比较封建,与她关系也疏远。直到2007小林父母离婚,小林愈发顽皮,不听管教,初二时把腿摔伤后,干脆就不上学了,终日在家无所事事。小林母亲回来把小林接到广西和继父住在一起,显然小林不太愿意接触继父,对他的感觉很陌生,总觉得新的家庭带给自己的不是关爱和鼓励,而是不信任和责骂。小林父亲已多年不曾回来探望过小林,他对父亲早已失望,认为只是一个陌生人。种种原因,小林决定一个人出去打工。在北京当学徒时,小林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朋友,跟她一起来到东莞,把之前积蓄都花光了,女朋友最后也选择与小林分手。小林因身边没有亲人依靠、陪伴,觉得很孤单、很害怕,终日流连网吧,自暴自弃。

社工在该个案移送到东莞市第三市区人民检察院批捕阶段正式介入并持续跟进至判决释放后结案。

 

问题预估与分析

缺乏家庭关爱、父母的离异、新家庭的融入、辍学以及感情的失败等等外界环境事件导致小林不想上学和工作,对事物不感兴趣,对人生不抱希望;对身边的朋辈﹑家人不关心,不闻不问;情绪低落及不稳定,不愿向别人表达个人感受及想法,个人行为出现偏差。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通过观察和外界环境不断对行为的强化,就有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只要控制了外界环境对行为刺激以及对这个行为的强化,就可以改变行为。这样,对一些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的青少年,只要分析他们的问题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强化形式,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通过纠正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就可以重新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一切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这样,一切不良行为也都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来改变。

社工制定计划,尝试通过帮助小林改善其家庭关系,争取家人及朋辈的理解与支持,协助他认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恢复其融入社会及工作的动力,引导他学习正确的行为,重新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介入过程及成效

第一阶段:书信往来,与小林建立关系。

社工第一次与小林见面是在看守所,那时他的案子正在移送到检察院审查批捕的阶段。社工与小林的首次接触并不是十分融洽,他用无所谓的神情打量着社工,对于社工的慰问和关怀,以沉默应对,能不搭理就不搭理,即使偶有对话也只用简单的“嗯”“是”“不是”为主,显然小林并不习惯别人的关心。

由于看守所对出入有其限制,社工采取信件的形式,不断地与小林进行联系。社工刚开始担忧小林不会回复,却惊喜地等到了他的回复,通过一封一封的信件,社工敲开了小林的心窗。信中小林对社工讲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起由于姐姐的欺负、爸妈的离婚、外婆的看管、与新家庭的不融入、早年打工对家庭缺少归属感,在情感上倾向异性,但又遭遇女朋友感情上的抛弃,对人生失去意义;而在这个案件中,小林也表示无心作案,并意识到偷东西是违法行为,深感后悔。经过一来一往的信件交流,社工逐步与小林建立互信关系,在告诉他一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了解他的想法,但社工认为家庭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将始终是小林今后回归社会的隐患。

第二阶段:接触家人,成为亲子双方沟通的桥梁。

由于小林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他对家庭感到抗拒的主要原因。社工为改善小林的家庭关系,就尝试与小林母亲进行联系。通过了解,社工发现小林母亲即使已再婚,但其实是非常关心小林的,这与小林觉得家人想抛弃他的想法是相反的。

    据小林母亲的陈述,叔叔也是想接纳小林,给予小林关爱的,所以当发现小林不听话,经常不回家时,才把这种关心就变成了指责、批评,其实是希望小林可以改善。小林母亲与社工交谈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难处,她知道小林内心排斥这个“新爸爸”,她夹在两个人之间感到非常为难,面对儿子现在的情况十分着急,平时要打工维持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儿子,两人距离越来越远。社工为母子之间多次传话,将小林母亲的想法转述给小林。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林告诉社工自从进了看守所,想通了很多事情,也慢慢懂得了母亲的苦心,知道不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推给母亲,现在自己非常想念母亲,想早点出去见到母亲。社工对小林思想上能有此转变感到很欣慰。

第三阶段:亲情会见,促进小林与母亲关系修复。

由于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提讯中,家属是可以陪同提审未成年人的,所以社工提前联系了小林妈妈,提供两人机会进行“亲情会见”。社工也提前告诉双方,本次见面时间不多,希望母子能将自己心中隐藏的话语告诉对方,用关心和支持代替职责与质问,期望改变双方的相处模式,增进母子关系。在本次会面中,母亲一改往日的唠叨,将对小林的担心与牵挂一一告知,也将多年来内心的愧疚告知儿子;小林也感谢母亲大老远地跑过来就只为见自己一面,这一刻他真切地体会到家人的温暖。

经过这次会面,小林告诉社工他看到母亲瘦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自己错过太多的东西,做错了太多事情,不能再错下去。小林妈妈也跟社工说,会学着更好地跟小林沟通,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小林在开庭宣判后,他希望母亲能够在刑满释放当天亲自来接他。两人的关系逐渐调和,想更好地改变家庭关系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已经有了一个突破口,小林的心也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航程,社工对小林回归社会有了更多的信心。

第四阶段:协助小林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刑满释放后,社工还在继续跟进小林的案件,了解了他希望融入新的家庭和不想再上学,希望找一份工作的需求下,社工积极协助其回归家庭,提供就业信息,时至今日,小林不仅和母亲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还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一份工作,重新回归社会。小林表示在监所收获很多,平时自己经常在监所思考、琢磨,本来生活毫无寄托,但因有社工的介入,使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

 

反思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一个人的处事方式,态度行为。小林的盗窃与转变离不开家庭,当初父母的离异、母亲的新家庭无法融入,小林的母亲由始至终都对小林非常关心,但这种关心常常变成责骂,没有真正了解过小林的内心需求,这些使小林情绪低落,总觉得身边的人抛弃他,没有了家人的指导,法律意思淡薄,导致他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后来的转变,是经过社工的介入,调和了小林与他最重视的母亲之间的关系,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母亲总是在他背后为他担忧,母亲的新家庭也等着他回去,重新接纳他,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不在做违法之事,放弃自己。社工在小林这个个案当中,主要充当沟通者的角色,让案主及其家人彼此澄清对对方的期望,传递对彼此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