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
来源: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6/12/19 16:25:22 浏览次数:2413
本文入选2016年京粤南北社会工作十年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冼玉珍
摘要: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很早就已经开始建立,但是并未很好的与社工服务相结合,更多的是政府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以物资救助的模式进行救助,也间接导致部分救助对象对政府救助的依赖性。“政府+社工+社会资源”的社会救助模式,在政府政策救助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社会工作服务,体现社工的作用,全面覆盖救助层面,同时,引入社会资源救助,扩宽救助范围。此模式,在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支持、能力提升、社会融入,自我发展。
关键词:社会救助 政府 社会工作 社会融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式与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现金式的救助方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有效化解因社会救助对象心里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及其服务提供的内涵、理念与方式。社会工作是一种遵循主任自助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心理压力、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建立支持网络、改善生活境况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救助领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是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单纯政府现金、物资救助方式的困境表现
(一)救助对象自身能力欠缺,对政府救助产生依赖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都随时有可能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向家人或者向朋友或者向政府进行求助。社会救助的对象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时,接受政策上的救助,久而久之,会使部分的救助对象产生对此救助的依赖性,因此,在其自身能力发展、生存技能方面会相对减弱。
(二)心理层面的支持的欠缺
单纯的政策性社会救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困难,其在心理层面产生的困惑和困境使无法给予支持和解决的,而因心理层面引发的个人行为偏差也无介入解决。在进行社会救助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的原因,以及该原因下可能会对其产生的心理上的影响和问题,更没有专门的部门会针对这些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问题提供支持和解决。
(三)资助来源的局限性
政府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政专用资金,而社会上爱心人士及爱心单位的介入渠道不清晰,社会上的资源难以与政策资源相结合进行社会救助,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救助方式、资源相对狭窄。
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目标
(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根据社会救助领域的实际开展情况,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参与实际社会救助工作;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发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模式、知识与工作方法;
(四)社会工作广泛参与社会救助,促进、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和受益人群;
三、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
(一)做好资源链接服务
政策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救助对象基本生活救助,使其及其家庭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但是救助对象在其他生活、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困境是政策救助方面无法给予解决的。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更大程度的进行社会资源的链接,协助救助者其他困境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能弥补政府政策救助资源方面的不足。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的大环境下,希望能够奉献爱心的个人或者团体日益增加,但是奉献爱心的途径却很局限,有大部分的爱心团体和个人因为希望能够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却无从联系这些人。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做好链接的桥梁,在掌握救助对象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互助平台,为有帮扶意愿的爱心个人和群体提供帮扶途径,从而拓宽救助帮扶的宽度,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在政策和专业救助团队的协助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救助服务。
(二)开展能力提升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有的救助对象重复申请救助资金、有的救助对象申请救助金时限长未中断、有的救助对象在暂停救助后一直反映说家庭经济很困难希望再能申请,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是实际工作中都会有遇到。这类型的救助对象,在长期的救助下,对救助金的依赖渐渐产生,个人或者家庭成员的谋生技能也日渐消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唤醒救助对象对救助这一理念的正确认知,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的了解社会救助制定的初衷,转变救助对象的依赖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充提升救助对象自身能力着手。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自身所拥有的竞争条件显得更加重要。所以,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协助救助对象提升个人能力,学习和发展其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回到社会上,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家庭收入,逐渐减轻救助对象及其家庭对社会救助的依赖,到最后,不再需要申请社会救助,重新回到社会,建立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三)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救助对象在社会上是属于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在心理层面或多或少被一些消极心理、消极心态所影响,更不好的甚至会因此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在这一层面上,会更多的关注救助对象家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情绪困境,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协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困惑,并协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救助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介入其家庭,评估其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之外,在精神层面面临的困难,并进行调试,以避免因此产生的行为问题。对于已经产生的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正服务,正强化其积极的行为,负强化其消极的心态和行为,给予救助对象精神层面的支持和鼓励。
(四)开展政策宣传服务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积极开展宣传倡导服务,除了能够让救助对象能够更加详细的、全面的了解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以便及时有效的向政府反馈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的成效与不足,推动和促进社会救助政策的完善,同时,也能够让社会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参与,更大化的推动政策的执行和完善。
(五)开展社会融入服务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在政策的宣传方面,一定程度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社会救助,正面引导他们对社会救助的认知,消除社会对社会救助的错误认识和社会歧视,让社会救助对象及其家人能够更好的与社会进行连接,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活动。然而要彻底消除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歧视的愿景仍然是任重道远的,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与社会救助对象站在同一展现,和他们一起面对社会上对他们贴上的标签,为社会救助对象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该群体的声音。
四、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作用
(一)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的健全和完善
在实际的社会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直接与社会救助对象接触,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其家庭存在的困难以及救助政策对救助对象及其家庭的实际作用,也能够更直接的了解救助对象对救助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从更基层的方面了解政策的执行效果和不足的地方。目前的救助政策并不能够说是完美的和全能的,需要更多的实践者去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救助效果,社会工作者在这个方面,承担的就是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够将社会救助的政策只是更好的传达到基层、社会救助对象本人和社会大众,也能够从救助本人身上得到关于救助的答案,从而推动政策的完善。
(二)推动建立一支专业助人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的润滑剂,在社会救助的领域,社会工作者将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专业理念、专业使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协助受助者提升自我,从受助过度到自助助人。
(三)建立社会救助平台,促进社会救助资源共享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之一是资源的整合者,在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在该平台上面,受助者的需求与爱心人士的奉献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公布和共享,让更多的资源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得以进入到救助的过程,也让救助变得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荐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民发.(2015)88号
[2]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中国政府网.201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