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经历过,你真的能同理吗?
来源: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17/3/15 13:03:12 浏览次数:2470
作者: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符春花
同理心(Empathy),又叫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穿对方的鞋,尝试与对方同行。
在一次聚会上,笔者的大学闺蜜小C曾提出过疑问:“你们社工常说需要同理服务对象,但服务对象所面临的事情你们不可能全都经历过,试问没有经历谈何同理?”笔者认为,小C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误区。一名专业的社工即使没经历过服务对象的情况,但也可以从服务对象谈话的内容中,尝试感受他们感受,并敏锐地发现他们谈话背后的情绪。而做好哪些细节能让社工在使用“同理”的工作技巧时能事半功倍,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积极有效的倾听。积极有效的倾听,首先需要辨识服务对象要表达什么,
这个表达不仅仅是服务对象说话的内容,还包含他们隐藏的感受;再者,将所听到的信息反馈给服务对象,在反馈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刚刚好”,所谓“刚刚好”,即不要加入社工的主观感受,同时不能减少服务对象传达的意思。需特别注意,在反馈过程中,切记不要像鹦鹉学舌般,一字不落地复制对方的话,这样做会显得特别生硬,效果也不好,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尴尬。社工可尝试有顺序、有重点地强调对方的部分话语,这样既能做到反馈,亦能帮助服务对象捋顺其说话的条理和重点,实现“有效”二字。积极有效的倾听会让对方在心理上感受到工作者“懂”他,这样的“懂”与社工是否有同样经历无关,更多是因为社工愿意尊重、理解他的感受,所以他也才愿意继续和社工聊下去,试问谁会愿意和误解自己意思的人聊天呢?
二、“有温度”的回应。何谓有温度的回应?首先是要有礼貌的目光接触。记得毕业之初,与领导聊工作,我习惯性地看着他的眼睛,聊完之后,领导郑重地叮嘱我说,虽然说话时看人的眼睛是一种礼貌,可一直目不转睛的盯着人看,会令人不自在。这句话我久久地记在了心中,以至于在使用同理的服务方法时,也特别注意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眼神交流。例如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心不在焉,需与服务对象保持目光接触,但这种接触不能是严肃木纳地一直盯着服务对象看,这样只会增加对方的负担,社工可以将目光放在服务对象的鼻梁四周,同时眼神中要带有肯定和鼓励。再者是要有令对方舒服的姿态和声音,例如在和服务对象交流的时候,注意身体稍稍往前倾,让对方觉得你在关注她,你对她表达的内容很感兴趣,与对方对话时语言要清晰,能让对方清楚的听到,但音量不宜太大。最后是要有得当的表情,社工的表情最好能随着服务对象的情绪有适当的改变,举一个反例,假设服务对象在哭诉,社工却笑嘻嘻地说:“我能体会你的感受”,如此言行不一致的表现,试问又怎能让服务对象信任你能感同身受呢?
三、谨慎的用词。老百姓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同理”的过程中,社工切忌端着专业人士的架子,与服务对象交谈时不断地使用专业术语。应当用词谨慎,在了解对方的资料背景后,采用与对方学识、身份相符合的语言。